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6百科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靶向食品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主打高尿酸人群健康管理 第五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三综合报告三


靶向食品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主打高尿酸人群健康管理 第五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三综合报告三

发布时间:2024-08-27 21:41:05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靶向食品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主打高尿酸人群健康管理 第五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三综合报告三

下面给大家讲解“靶向食品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主打高尿酸人群健康管理 第五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三综合报告三”的知识,本站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哦!

温馨提示:本文章素材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和聚合(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只是一个免费信息分享网站,文章仅供阅读参考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196594267@qq.com 核对后马上删除,谢谢!

 

靶向食品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主打高尿酸人群健康管理 第五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三综合报告三 

靶向食品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主打高尿酸人群健康管理

图源:一点君官网

近期,杭州靶向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产业资本天烁网络独家投资。靶向食品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精准健康管理的功能性食品企业,初期以高尿酸(痛风)健康修正为支点孵化了“一点君”品牌。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

《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我国有约1.77亿高尿酸血症患者,且每年增长约1000万,其中痛风人群达1800万,高尿酸已经成为三高之后的“第四高”,但目前降尿酸的保健品或功能性食品都尚未出现规模性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尿酸人群的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年轻患者占比已经过半,且逐年增高。与此同时,受健康意识觉醒、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新事物接受度更高的年轻人,正成为市场增长的新动能。

目前,一点君的用户画像和真实消费者基本吻合,以45岁以下人群居多。公司创始人王虎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对食品领域的研发成果转化及供应链整合有相关经验。王虎表示,靶向食品未来会持续针对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各种慢性代谢疾病开展研发。


第五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三综合报告三

会议主持人

江波教授

国际食品科学院 院长

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会士

国际营养与功能食品学会 会士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娄文勇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

会议报告

报告一

功能糖的绿色生物制造

赵黎明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副校长

报告简介:

以寡糖为主的功能糖因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或结构功能,因此在食品、医药、农业、化妆品等领域具有丰富的应用。传统的功能糖以天然产物提取或化学合成为主,而以微生物、酶或细胞株等生物种质将淀粉糖等生物质原料生物转化为特定结构和聚合度的功能糖,具有环境友好、产物稳定、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是生物制造的重要产品领域。本文以氨糖、壳寡糖、人乳寡糖等功能糖的生物制造为例,介绍了功能糖生物制造的主要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报告二

开发生物硅基有机-无机复合载体,高效共价结合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

江 波 教授

国际食品科学院 院士

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会士

国际营养与功能食品学会 会士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报告简介:

D-阿洛酮糖是一种低热量的功能性甜味剂,主要通过使用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D-allulose 3-epimerase,DAE)从果糖中生物转化而得。然而,当前还未开发出适用于D-阿洛酮糖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固定化DAE酶。开发3 种核壳结构的有机-无机复合硅基载体,用于高效地共价固定化DAE酶。使用天然无机硅藻土作为核心,分别涂覆了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和壳聚糖作为有机壳层。将DAE酶偶联物与相关载体共价结合后,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3 种固定化DAE酶进行了表征。同时,对3 种固定化酶的催化性能、热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进行了评估。这些精心设计的有机-无机复合硅基载体与DAE酶偶联物成功形成了稳定的共价键。3 种固定化酶的酶活性分别达到372、1 198、381 U/g。其中,PEI涂层的载体比其他载体提供了更多的DAE酶分子结合位点,显示出优越的结合能力。此外,这些固定化酶的pH耐受性和热稳定性相较于游离酶均有显著提高,特别是PEI涂层的固定化DAE酶在连续10 次循环使用后,仍保持了70.4%的相对酶活。本研究展示了实现经济型大规模D-阿洛酮糖生产的可行路径,并强调了使用生物硅基有机-无机复合载体开发稳健的固定化酶的巨大潜力。这种技术不仅适用于D-阿洛酮糖的生产,也能广泛应用于其他高价值食品添加剂的开发。

报告三

真菌蛋白模拟肉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周 凯 副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

报告简介:

肉类食品在人类膳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传统肉类蛋白的供给方式正面临着环境与资源压力、供应不足、罹患慢性病、动物流行病、动物福利等严峻考验。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动物植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开发“替代蛋白”资源势在必行,而“肉”是供给人类营养和感官需求的最佳形式。目前,植物蛋白、动物细胞培养蛋白、真菌蛋白、昆虫蛋白、微藻蛋白构成多元化替代蛋白供给体系。本报告主要聚焦真菌蛋白模拟肉。基于真菌蛋白的原料特点与优势,本报告分析了真菌蛋白市场现状,总结了真菌蛋白模拟肉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真菌蛋白模拟肉的营养学特点与安全性研究现状。此外,对真菌蛋白模拟肉制造技术现存的挑战也进行分析,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报告四

乳酸菌资源开发与利用

沈 馨 博士研究生

内蒙古农业大学

报告简介:

乳酸菌是发酵乳制品、益生菌、生物医药、健康养殖等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自1989年以来,团队从中国、蒙古和俄罗斯等32 个国家采集了6 202 份天然发酵乳制品、发酵食品、母乳和婴儿粪便样本,从中分离鉴定保藏了47 573 株乳酸菌,包括33 个属326 个种和亚种,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资源库和乳酸菌资源云端数据库平台(https://www.imhpc.com/iLABdb)。启动了“万株乳酸菌基因组计划”,并构建基于基因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益生菌精确筛选平台,筛选出干酪乳酪杆菌Zhang、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植物乳植杆菌P-8、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Probio-M8、鼠李糖乳酪杆菌Probio-M9等104株具有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调节、降血脂和降血压等有益功能的益生菌乳酸菌。

报告五

适配酵母代谢利用异戊烯醇高效合成萜类化合物

娄文勇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

报告简介:

萜类化合物又称异戊二烯类化合物,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丰富的天然化合物,对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这些化合物有广泛的应用,包括香料、生物燃料、着色剂、微量营养素、化妆品和药物。然而,传统的提取方法难以满足市场对萜类化合物日益增长的需求。合成生物学技术使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和构建成为可能,为萜类化合物的生产提供了可持续和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一些有价值的萜类化合物已经由工程微生物成功合成,如角鲨烯、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等。然而,提高萜类化合物的生产需要对宿主细胞进行复杂的代谢工程改造。最近,一种仅依赖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作为辅助因子的两步法异戊烯醇利用(isopentenol utilization,IU)途径被提出作为甲羟戊酸(mevalonate,MVA)途径的替代途径,简化了萜类化合物前体的合成步骤。研究发现,异戊烯醇抑制酿酒酵母的能量代谢,导致酿酒酵母中IU途径效率的降低。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设计出一种IU途径依赖的菌株,用于生长偶联生产。该菌株被强迫增强ATP供应以恢复生长,同时其IU途径的通量也得到较大提升。根据生长耦联的特点开发了高通量筛选方法,并获得催化效率提高的磷酸激酶,优化后的异戊烯醇利用途径在合成萜类化合物方面优于强化后的MVA途径。该工作为开发适配宿主代谢的非天然途径整合策略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示范。

报告六

食用菌基未来食品的研究

孙培龙 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生态工业创新研究院 院长

报告简介:

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剧了食物短缺等全球性问题。食物中的蛋白质作为人类营养的主要贡献者,其供应量不足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传统动物蛋白的生产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如高温室气体排放、低土地利用率、以及红肉产品带来的健康隐患等,这些问题促使生产者去探索和开发多种未来食品。在众多未来食品方案中,我们关注食用菌基未来食品,即通过食用真菌发酵及3D打印技术生产未来食品。与液态发酵相比,固态发酵具有诸多优势,例如生产过程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染菌风险低等。随着固态发酵的发展,该技术已被提出可用于生产具有更高营养和功能价值的真菌蛋白质生物质。本报告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真菌固态发酵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并进一步讨论了作物及其副产品的蛋白质特征,以及真菌固态发酵对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生物可及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最后总结了该流程的技术可行性和存在的局限性。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但减轻了食品工业对环境的影响,还加速了食品工业与耕地的脱钩,并使高附加值作物的生产成为可能。总体而言,食用菌基未来食品是食品行业一个具有吸引力且前景广阔的新兴领域。

报告七

枯草芽孢杆菌单产抗菌肽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产量调控研究

辛志宏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副院长

报告简介:

有些芽孢杆菌可产生伊枯草菌素、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等抗菌脂肽,在果蔬贮藏保鲜、生物农药、临床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野生型芽孢杆菌一般能够产生多种抗菌肽,由于结构复杂,下游分离纯化困难,而且抗菌肽产量低,难以工业化应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不产生抗菌肽的底盘菌株,以此菌株为起始菌种,采用转换相关重组(transformation-associated recombination,TAR)技术分别捕获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中伊枯草菌素、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的基因簇,获得单产3 种抗菌肽的工程菌株,通过动态调控、静态调控、基因模块重编程等方法,将3 种抗菌肽的产量提高了5~30 倍以上。本研究结果为阐明3 种抗菌肽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抗菌肽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报告八

蜂王浆主蛋白作为牛血清替代物培养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研究及在细胞培育肉产业的应用前景

沈立荣 教授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与食品科学学院

报告简介:

近年来,细胞培育肉工业化和商业化研究快速发展,探索低成本细胞培养基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受到高度关注。蜂王浆是由青年工蜂头部舌腺和颚腺分泌,专供蜂王和3 d内工蜂幼虫食用的浆状物质,由于蜂王浆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和对蜂王发育的特殊活性,作为医药和功能食品、化妆品广泛研究应用。新近发现,占蜂王浆干物质50%的王浆主蛋白(major royal jelly proteins,MRJPs)是决定蜜蜂雌性幼虫发育成为蜂王或工蜂的关键活性物质,用于昆虫细胞培养具有促增殖作用。为降低生物医药产业中细胞培养成本,为蜂王浆深加工提供新的途径,我们以多种人体和动物细胞为对象,进行了MRJPs替代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效果评价和机制探索。(1)用MRJPs(0.5 mg/mL)对CHO-K1细胞促增殖的作用:M(MRJPs)/F(FBS)的最适比例50/50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直径显著大于FBS,MRJPs与FBS配合使用能够增大细胞增殖指数。(2)MRJPs替代FBS培养5 种人体细胞效果评价:M/F=6/4复合血清对张氏肝细胞、293T、HCT116和HFL-1具有与FBS相似或超过FBS的最高增殖活性,但对231细胞作用不明显,表明MRJPs有细胞一定选择性。以张氏肝细胞为例进一步研究显示,M/F=6/4复合血清增殖效果与完全培养基接近,二者的配合使用可增大该细胞S期及G0/G1期比例。以上结果表明,MRJPs可以部分替代FBS培养多种动物和人体细胞,推测具有应用于细胞培育肉产业的可能性,值得深入研究。

报告九

丁酸梭菌细胞工厂创制及在微生物蛋白生产中的应用

杨志晗 博士研究生

南京工业大学

报告简介:

向微生物要蛋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已成为实现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细菌菌体蛋白具有结构简单、粗蛋白含量高等优点,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将赋能细菌蛋白的营养定制化生产。作为产短链脂肪酸的优势菌株,丁酸梭菌有望成为细菌蛋白生产的理想宿主,但其生产仍面临原料成本高、转化效率低等难题。本研究首先对丁酸梭菌的安全性及益生性能进行系统分析,证实丁酸梭菌是一株极具应用潜力的下一代益生菌,可作为食品级表达宿主。进一步开发了内源性CRISPR-Cas基因组编辑工具等前沿改造技术,解决了丁酸梭菌可用性遗传改造工具少的问题。基于上述改造工具,构建了耐氧突变株,提高了菌株的鲁棒性;设计了非氧化糖酵解途径,提高了碳原子利用率,产物丁酸丁酯产量达到8.07 g/L,为目前摇瓶的最高水平。最后,开展了丁酸梭菌的精密发酵研究;基于非常规磷源和氮源开发了非灭菌发酵技术,提升了菌株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耦合非灭菌发酵体系和非氧化糖酵解途径,实现了产物丁酸丁酯的高效合成;进一步设计了低值培养基,实现了以木糖、虾蟹壳为唯一碳氮源的发酵生产,生产的蛋白含丰富的氨基酸种类,且实现了短链脂肪酸的营养定制。

报告十

功能脂质生物制造与分子修饰

郑明明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报告简介:

油脂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我国是油脂生产、消费大国,年需求量达4 000余万 t。然而,当前油脂加工以甘油三酯为主,结构和组成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脂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油脂及其伴随物经分子修饰可转化为新型功能脂质,其理化性质和功能活性较天然油脂有显著改善提升。创制高活性酶微阵列催化剂,乳液界面酶催化体系和连续流酶反应器,破解了酶催化剂缺乏、合成效率低,有机溶剂消耗和酶使用周期短、分离难等酶法合成产业问题。发明了广适、高效的整体型和填充型连续流酶反应器,较搅拌反应器催化效率提高6 倍,酶最适温度提高20 ℃。攻克了功能脂质生物、物理精炼与提质加工技术,解析其营养健康效应,突破了功能性脂质加工损失严重,功能发掘滞后等应用难题。发明了双柱串联连续流酶法脱酸技术,在油脂脱酸的同时甾醇酯和甘油二酯含量提高6 倍以上;创建了功能脂质分子结构的精准解析方法,发掘了其改善学习和记忆缺陷,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新功能。创制出L-抗坏血酸酯、甾醇酯、共轭亚油酸及其甘油酯等功能脂质10余个。阐明酶反应体系对酶促水解、酯化、酯交换及多步串联反应等主要修饰路径调控规律;揭示了脂质界面结构重组和功能酯定向生成等生物制造核心科学问题。

报告十一

高效细胞工厂构建及产业应用

袁其朋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主任

报告简介:

化石资源的大量应用及化学工业发展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化学品绿色生物制造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效细胞工厂是实现绿色生物制造的核心,并将极大地推动生物经济的发展。本报告介绍了现阶段细胞工厂构建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及挑战,从新酶挖倔方法及应用、非天然途径设计构建、驱动力强化细胞工厂合成能力、稳定自调控共培养系统构建及群体感应调控原理及应用等角度阐述了高效细胞工厂构建的新技术及策略,并通过熊果苷等产品的工业应用实例展现了合成生物学的无限潜力,为化学品绿色生物制造提供了参考。

本场会议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支持!更多精彩报告继续中!请扫描左边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直播及回放!

实习编辑:栾文莉;责编:张睿梅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将与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西北大学于2024年10月14-15日在陕西西安共同举办“2024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长按或微信扫码了解详情

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食品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由全国糖酒会主办,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杂志社和中粮会展(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食品科技成果交流会”将于2024年10月29-31日糖酒会期间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以当前食品科技发展趋势和食品产业发展的重点科技需求为导向,针对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交流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广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发展方向。

长按或微信扫码进行注册

会议招商招展

联系人:杨红;电话:010-83152138;手机:13522179918(微信同号)

热门阅读排行
© 16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