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6百科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哲学入门书籍9本推荐,思考永不停止 陈伯达和他的藏书,藏书数量的变化,也是他人生的变化_书籍_陈晓农


哲学入门书籍9本推荐,思考永不停止 陈伯达和他的藏书,藏书数量的变化,也是他人生的变化_书籍_陈晓农

发布时间:2024-09-06 11:53:53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哲学入门书籍9本推荐,思考永不停止 陈伯达和他的藏书,藏书数量的变化,也是他人生的变化_书籍_陈晓农 

哲学入门书籍9本推荐,思考永不停止

导读:哲学入门书籍10本推荐,思考永不停止

01

作 者: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文笔绮丽,哲理深沉。尼采书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即拜火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的音译,该人物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据说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来宣告未来世界的启示,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在这本书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 ”,让“超人”出世,否定了以信仰和服从为准则的旧价值体系。

尼采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是为真正用心研读的人而写,其副标题是“写给所有人又不写给任何人”,又说本书居于三千米高空,读他的书须有“尖牙利齿和强大之胃”才行。

02

作 者: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处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03

作 者:萨特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04

作 者: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的理论工作者为编译出版《共产党宣言》进行了不懈努力,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共产党宣言》已成为中国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教材之一。

05

作 者:柏拉图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领域的问题。

《理想国》是关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柏拉图在其中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性质和结构等根本问题,还区分了不同的政体,比较它们的优劣得失,寻找它们的历史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柏拉图设计了一套政治蓝图,既带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又有阶级国家的痕迹,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方案的开端,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06

作者:灵遁者

《重构世界》为独立学者灵遁者的哲学作品。该书以人为自己的”局限“出发,重新定义意识,即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从而以更广的思维角度来”重构世界“”重构认识“书中指出人是逆熵的存在,这也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体现,从而赋予了人在当代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的绝对存在和绝对意义。

灵遁者在其中讨论了意识的起源、性质和结构等根本问题,还区分了不同的意识的层次,比较它们的优劣得失,寻找它们的发展规律。作者以第三者身份,站在事外的角度,重新审视物质和意识,并对意识做拓展定义。正如序言中作者写到:”人就是人,人是一种属性。蚂蚁有别于人的认识,就是它的属性决定的。就是说蚂蚁变不成一个人,人也不能一下子变成蚂蚁。而属性恰恰是一种局限,跨越属性的认识,我们很难得到。“由此作者试图跨越”人“来认识我们自己。从而将意识定义为:”意识为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

06

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07

康德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08

经典通读-西方哲学史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是畅销世界的西方哲学教科书。本书作为西方哲学史的教科书,按照我们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09

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勃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勃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发布于:四川


陈伯达和他的藏书,藏书数量的变化,也是他人生的变化_书籍_陈晓农

陈伯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云人物,可以说是我党里面的第一笔杆子了。

他靠着手中的笔杆子,在仕途上混得风生水起,不过,最后也因为笔杆子而折毁仕途。

说到这个笔杆子,这个书生,就不得不提他那些丰厚的藏书了。

可以这么说,这个书生的人生变化,也跟着藏书的数量变化而变化。

陈伯达可谓是嗜书如命,当年他位于第四号人物位置的时候,家里专门用了三间屋子来装书。

其中,有一间屋子专门来装那些珍贵的古代线装书籍。

经过多年的收集和寻找,他的个人藏书多达六万多册,抵得上一个图书馆的藏书量了。

1970年的10月18号,是陈伯达仕途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天,他被正式拘押了。

随着陈伯达被拘押,他家里那几万册的藏书,也都一并上交了。

时间来到1981年,这年的1月,陈伯达被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8年,不过,鉴于他的身体状况,这年的8月份,组织上特批他保外就医。

离开监狱后,陈伯达被安置在北京的东郊生活。

鉴于陈伯达上了年纪,独自生活是很难的,所以就把他远在石家庄工作的儿子陈晓农,调到了北京工作。

随着陈晓农一道去北京的,还有媳妇张兰华,和一个上二年级的儿子,为了照顾家里的一个老人和孩子,张兰华就辞职在家,没有工作。

陈伯达彼时还处于保外就医阶段,是没有工作的,但是每个月,他都能拿到100的补助。不过呢,一家四口人的日常开销,基本都是靠着陈晓农的工资。

陈伯达这个读书人,在吃穿方面没啥讲究,按理说,每个月一百的生活补助是绰绰有余了。不过,作为读书人,陈伯达的最大爱好就是藏书。

因此,他每个月100的补助,大多都用来购买书籍了。本来,他每个月对书籍的购买都是有预算的,一般是花30到40元左右。

不过,倘若是恰好遇到了一些珍贵的古代线装书籍,那就得超支了。这时候,陈伯达就不得不求助于儿子陈晓农了。

到了1983年,他每个月的生活补助涨到了200,这才让他在购买书籍这方面,宽裕了不少。

这时候的陈伯达,如果以往日,也就是60年代来作对比的话,虽然晚年回归到了平静,但却也是人生不复高光的时候了。

在以前,他能腾出三间屋子来收藏书籍,如今,他的藏书只能堆积在卧室里了。

这一方20平米左右的卧室,一个大书柜早已装不下他的书籍了,在地上、桌子下面,都堆满了书籍。

这是卧室,也是他的书房,亦是他工作的地方,这一方小小天地,安放着这个读书人的晚年。

当年,陈伯达刚被保外就医的时候,组织上归还他了一些个人用品,陈伯达曾提出,能否归还当年他的那些藏书。即使不能全部归还,能有多少也可以。

不过,他的这个诉求,在当时没有得到回复。

在八十年代末的时候,组织上回复,可以归还他当年的藏书。不过,他当年那些六万多册的藏书,早就在岁月的消逝当中,也不知道失落到了何处。

1989年的9月20号,中午时分,正在吃午饭的陈伯达,因为天气的骤然变冷,引发了心肌梗塞而去世,时年85岁。

1995年,也就是他去世的第六个年头,才陆陆续续找回了不少陈伯达的藏书,并交还给了陈晓农。

虽然只有1270册藏书,不及当年六万余册藏书的零头,但能从零散的岁月当中,搜罗到不少昔日的藏书,也确实不易。

他这人生的辉煌,和落寞,正如其藏书数量一般,垒成小山的时刻,高处不胜寒;铺成地面的时候,接地气的生活,倒也显得踏实。

他这个读书人,也把自己活成了一本书,翻之,阅之,或是点头,或是摇头,总归是唏嘘不已。

读书人走仕途,大体上总会把持不住,一念成魔,一念为佛,终归也活成了读者手里,一本翻之,阅之的一部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