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网络博主虚假测评荣耀手机构成侵权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网络博主虚假测评荣耀手机构成侵权,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考古学教授为什么要做“美食博主”?视频的选题有什么讲究?近年来考古专业升温,张良仁如何看待报考考古专业?
全文4629字,阅读约需9分钟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
短视频中,一位“美食博主”走进一家糖粥藕的小店,点了一份桂花糖粥藕,舀起一勺糖粥,没有介绍粥有多美味,讲起了考古。
马王堆汉墓中曾出土过一件鼎,刚打开鼎的时候,里面的藕片就像刚切开那样新鲜,可是随着摄影师“喀嚓”一声摁下拍摄按钮,藕片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消失不见了。原来,藕片经过2000多年微生物的降解,一见光瞬间变色,再一晃动就融化进汤里,难觅踪影。讲完这个故事,这位“美食博主”喝了一口糖粥,感叹道:“这对我们考古人来说是一个灾难啊。”接着,他又介绍起有机质文物的保护问题。
这位新晋“美食博主”就是近期因做“吃播”在网络上走红的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张良仁。
“中国人有多爱吃鸭子?”“叫花鸡是叫花子发明的吗?”在一系列的视频中,张良仁边品尝美食边将美食背后的文化历史知识娓娓道来,烟火气和书香饭香的破圈碰撞让他圈粉无数。
张良仁今年54岁,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已经36年,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含中亚)史前考古。“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在视频平台的个人介绍里,张良仁这样写道。考古学教授为什么要做“美食博主”?视频的选题有什么讲究?近年来考古专业升温,如何看待报考考古专业?带着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张良仁。
▲张良仁在拍摄美食视频。受访者供图
━━━━━
美食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新京报:作为一名考古学者,为什么做起了美食视频?考古和美食有什么关联?
张良仁:我从今年7月开始拍摄短视频。考古是一门非常贴近生活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囊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以讲的东西非常多。而美食贴近生活,大家都喜欢,我就决定从美食开始做起。美食可以讲的东西是很多的,像辣椒、土豆这些食材最早都是外来的,米粉和酸菜都是本地的。当然,吃饭不光是填饱肚子,还是一种文化行为,所以还会涉及祭祀礼仪和餐桌文化。将来视频的内容还会扩展,把考古研究的其他方面也加入进来。
我平时也很喜欢美食,出差时会去品尝当地美食,尤其去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出差的时候,会去找一些当地好吃的东西。但我生活中不会非常刻意地去寻找美食。现在做短视频,反而走了很多以前没去过的地方,发现了很多好吃的小店。
新京报:在考古的过程中,有哪些美食让你印象深刻?
张良仁:有一次我在新西伯利亚工作时住在一户当地人家里,主人给我做饭,吃到的肉特别香,因为那里的猪羊都是天然养殖的。而且,俄罗斯的蒜味道很浓。在伊朗吃到的米饭和中国的很不一样。中国的米饭黏在一起,而伊朗当地的米饭很散。他们会在米饭上浇酱,再放上烤肉、葱、香菜、辣椒等。俄罗斯和伊朗都喜欢喝茶,但他们爱喝红茶,放糖,和中国不太一样。希望有机会,能够将这些世界美食通过短视频介绍给大家。
我还是一个很能吃辣的人。我出生在浙江西部的山区,从小就吃辣椒,也喜欢吃辣椒。后来吃过墨西哥的、越南的、伊朗的辣椒,当然也吃过湖南的、四川的、湖北的辣椒,自以为打败天下辣椒无敌手了,但还是栽在了南京的一家面馆里了。那家面馆以辣椒著称,收集了福建、广西等全国各地的辣椒,分为微辣、微中辣、中辣等很多级。我挑战了中辣,结果吃了几口就败下阵来。那碗面我后来带回家,用清水冲了两遍再吃,还是辣的不行。这件事我也拍进了视频里。
新京报:拍摄视频时,你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
张良仁:拍摄视频需要先选择拍哪种食物,然后找资料写脚本,再进行拍摄剪辑。刚开始时一个视频要拍大半天,后来熟练了1个小时就能拍完。加上后期,一个视频完成要2-3天的时间。
写论文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是写脚本我就不太擅长了。所以我的视频是和一家新媒体公司合作完成。在我的团队中,有专人负责脚本撰写、拍摄剪辑、账号运营。团队的成员年纪都比我小,更有朝气有想法,而且很专业。我的任务主要是提供拍摄思路,脚本核心内容把关,文献资料的指导,检查材料是否准确,要点有没有写到位。
需要强调的是,美食是个大学问,不做不知道,做了吓一跳。我以前研究,做了不少功课,但是现在为了做视频,发现不知道的太多了。中国太大了,各个地方都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美食,所以我还要感谢观众朋友们给我提供线索,也希望大家能继续提供线索。
据统计,我们已经完成了48种美食的拍摄。目前探店主要在南京,南大仙林校区周围。以后会以南京为核心,慢慢向外扩大,希望最终能去拍国外的美食。
━━━━━
考古不是盗墓,希望用视频让公众了解考古
新京报:为什么想到做短视频传播考古知识?
张良仁:一方面,我作为学者的任务是研究知识,也希望能够传递分享知识。通过拍摄美食短视频,可以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一些考古和历史知识,走进老百姓心里。另一方面,在做短视频的过程中,我发现老百姓也有许多我不知道的知识。劳动人民通过劳动获得知识,学者要收集知识,通过做短视频,我希望把双方的知识都累积起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此外,通过短视频,我也希望能让公众正确认识考古这门学科。有的人觉得我们是盗墓的,这是很深的误解。我们不是盗墓贼,是在文物局的许可下进行挖掘研究,出土的文物也要交给专业单位、博物馆保管。此外,我们考古的范围也不只是墓葬,港口、运河等等都是我们发掘的范围。再有,每次发掘工作过后,我们要撰写发掘报告,用这些资料研究古代生活,生产知识。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通过短视频传播知识的形式?
张良仁:我以前也做过很多专业性质的讲座,有人把我的讲座放到网上,比如我讲过“汉代崖墓的开凿技术”。我也做过网络课程,比如“中国艺术史”,还有陶瓷系列的讲座。这些都是专业的东西,一般的大众不太听得懂。现在我想做一些大众感兴趣的东西。从互动的情况来看,我的观众以高校学生居多,也有一些对考古感兴趣的已经工作的年轻人。我觉得这两个方面都要做,既要能满足专业需求,也要做科普性的内容,同时进行。
▲张良仁的短视频拍摄团队。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拍视频和给学生讲课有哪些不同?
张良仁:在做博主之前,我的生活很简单,只关心教学研究和学生。而做短视频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和给学生讲课很不一样,我得去了解受众的喜好,思考以什么形式和观众对话,我现在还在学习之中。刚开始的时候,我面对摄像头说话容易紧张,还会忘词,语无伦次,后来拍得多了就习惯了。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为此,我还请了一位播音员来教我发音吐字,做短视频时已经好很多了,以后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提高。
━━━━━
未来继续研究外国考古和科技考古,当好“网红”
新京报:从教授到美食博主,身份的转变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张良仁:现在大学教授出来做短视频已经不稀奇了,我们考古界早就有人出来做了。但是我的同事朋友对于我来做短视频还是很意外,因为他们知道我不擅长表达,但他们都是很支持我,也很认同学者不能只是获得知识、生产知识,还应该与社会公众分享知识。此外,每个人在做研究时,其实也就熟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做的短视频在考古圈也有很多粉丝。我的妻子和女儿也很支持,她们觉得我做了短视频以后说话风格变了,人活泼可爱多了。
现在我走在校园里,有更多人和我打招呼。甚至有外校的学生会专门跑到南大来找我。有一次,我在学院楼的门口碰到了一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来找我的学生尤其是外校学生大多是为了申请研究生而来,但是这位同学只是过来告诉我,看了我的视频后觉得考古很有意思,这让我很感动。
新京报:做视频会不会影响你的教学工作?
张良仁:我原来的生活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现在要审脚本,出去拍视频,还要配音,的确需要花很多时间。不过肯定是要优先保证不耽误上课、带研究生、写论文和做课题这些正事。
目前还没有听到质疑的声音,因为考古界出来做短视频的人已经有很多,身边的人都很支持。网友们也很善良。
新京报:在网上火了之后,后续有哪些计划?
张良仁:有些学者做了网红以后,就不做研究吃老本了。我不想这样,我之前做的外国考古和科技考古方面有很多学术问题,我会继续做研究,或者指导研究生去做。当然也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做短视频,当好“网红”。此外,我发现饮食考古也挺有意思的,后面会花一些精力研究古代饮食。
另外,我在做外国考古也碰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经费问题。相比做国内考古有许多基金项目的扶持,由于种种原因,做外国考古很难拿到经费。所以我也想到了到公共平台上去讲考古,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后续也会有一些知识付费的计划,可能会去卖课,比如论文写作辅导课程等等。
━━━━━
中国考古的视野和工作范围大大增加
新京报:你已经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三十余年,当时为何选择了考古专业?
张良仁:其实我上大学时是被调剂到考古专业的,一开始也听不太懂。大学毕业后从事考古发掘,才开始有所了解,算是入了门。工作了几年,总觉得写论文没有灵感,于是决心出国留学。在留学期间,我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讲座,视野进一步打开,觉得“到处都是问题”,反而是自己的精力不够。
考古工作一部分是田野工作,一部分是在办公室研究写论文。在田野中,我要和农民打交道,体验了很多乡村生活,我很喜欢。对于我做外国考古而言,还会经常去世界各地工作,看各地风光,品各地美食。比如伊朗,其实有很多壮观的遗址。因为考古,让我有机会看到这些,让我觉得生活很充实。
▲张良仁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近年来的“考古热”?
张良仁:考古学本来是一个小众学科。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文保重视,对于考古的投入增加,考古学发展得很快,从业人数一直在增长,开设考古专业的院校也在增长。据一个最新数据,现在中国有三四十所高校开设了考古专业,而在我读书的年代还不到10所。随着报考考古学硕士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是导师数量不够了。
新京报:考古学目前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张良仁:近年来,中国考古的视野和工作范围大大增加。比如水下考古,有人专门研究能够用于进行水下考古作业的考古船。从事水下考古的要求也和陆地上很不一样,需要有潜水能力,保证一次潜水能工作1-2个小时。此外,现在我们也更有能力去国外开展考古工作,中国学者参与一带一路沿线考古工作越来越多。
新京报:为什么更多关注外国考古研究?
张良仁:我在硕士期间本来学的是商周考古,去过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等等地方。后来出国留学,学习俄罗斯考古,经常要去俄罗斯。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学者,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俄罗斯青铜时期考古。在国外留学期间,我听了很多讲座,了解到印度考古、南美洲考古等等,打开了我的视野。回国以后,我就开始张罗着做外国考古。
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容易,同行也不理解,有人觉得应该首先把中国考古搞清楚。但我们知道,中国考古是没有尽头的,但是外国考古不能因此不做。南美洲、非洲等地方的考古挖掘,不能只让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去做。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应该为外国考古做出贡献。
另外,考古也是一个很好的外交机会。考古挖掘势必需要和当地政府打交道,这就促进了学者间的交流和文化了解,我们称之为“学术外交”。世界需要了解我们,我们也应该多知道些世界历史,我们了解得更多了,看待世界问题时才会更加公允。
网络博主虚假测评荣耀手机构成侵权
【网络#博主虚假测评荣耀手机构成侵权#】江某是一名拥有10万多粉丝的微博加V用户。2021年2月至5月,江某在未实际进行测试的情况下,以选择性拼接或者自行杜撰等方式发布关于荣耀公司电子产品的测评信息。荣耀认为江某发布的虚假信息严重侵犯公司的名誉权,请求判令江某立即删除案涉侵权内容、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认为,江某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评价范畴,属于侵害荣耀公司的名誉权的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