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6百科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十月文学月推出“青年写作的流动与在地”主题论坛,持续助力青年作家成长 李劼人与成都方志文学写作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十月文学月推出“青年写作的流动与在地”主题论坛,持续助力青年作家成长 李劼人与成都方志文学写作

发布时间:2024-09-16 11:55:53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十月文学月推出“青年写作的流动与在地”主题论坛,持续助力青年作家成长 李劼人与成都方志文学写作 

十月文学月推出“青年写作的流动与在地”主题论坛,持续助力青年作家成长

第三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青年写作的流动与在地”主题论坛在十月文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是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

为支持鼓励青年作家创作,王蒙先生捐出个人稿费,与中华文学基金会商议决定,联合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出版集团,共同设立中华文学基金会“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以扶持和奖励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本届入选“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的三位青年作家分别是:魏思孝、龚万莹、杜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勉励青年作家,要在流动的现实中成长,让历史文化和现实命运的彼此感应渗入日常表里。他以《西游记》为譬喻,指出写作的本质是作者的精神游记或心灵自传,知源流、得根脉,纳天地、融物我,见真趣、听妙音,通灵犀、蓄深情,方可成就经典。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文学表示,北京出版集团和“十月”品牌向来有关注、发现、培养、助力青年作家的传统,将持续助力青年作家成长,共同推动新时代文学发展。

专家、学者评点了三位作家的写作,更对最新文学生态予以评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本届三位特选青年作家的个人生活经验中都有较强的流动性,龚万莹笔下的岛屿、杜梨笔下的北京和魏思孝笔下的乡村,皆是如此。在地域流动之外,职业的流动甚至性别意识的流动都值得关注,这是我们抵御大数据时代产生的固化现象的有效手段。“在关注流动的同时,一个写作者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文学品格、文学尊严的守持:要有变,更要有不变。”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认为,为了避免同质化的危险,不少作家使用了在地化的写作策略,借助某个地方性特色来给自己的写作赋形。然而,在这之后,青年作家如果想要继续成长,他们的“第二口气”可能就是要以流动性来击穿在地性的固化,拓宽写作边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就“流动和在地”的辩证提出了五点看法:第一是从空间角度关注“到世界去”和“回到故乡”之间的辩证;第二是从时间角度思考如何面对历史的流动;第三是更成熟的观念的培育,既有勇气去包容、去开放,同时也坚守自己心中的本位;第四是技术的更新,和过去偏好欧美、偏好先锋不同,今天出现了向本土回溯的潮流;第五是写作风格要体现出新时代的审美特色。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指出,“地方”只是一个概念,一旦我们用这个概念遮蔽广阔的现实,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小说家关注的,应该先是活生生的人,然后再从人之中提炼出具体的地方性。写作要关注活的地方,用多样性的空间去对抗线性流动的时间。

作为本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魏思孝、龚万莹、杜梨先后发言。魏思孝分享了自己的乡村背景经历与写作心路,通过具体的故事来探讨流动与在地的人生变迁。龚万莹认为,在地的稳固性与流动的灵活性在写作中应当并存,应通过地理、历史和书写对象的流动,深入挖掘地域经验形成个人宝藏。杜梨分享了自己作为颐和园工作人员与青年作家的双重身份经历,她认为在地体验拓宽了写作视野,接下来,她计划将非虚构与虚构结合,创作长篇小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布于:北京


李劼人与成都方志文学写作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李劼人与成都方志文学写作

李劼人先生

□蹇一萍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地方志,又名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古为郡、县,今为省、市、县(区)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记述可粗可细、包罗万象,有“一方之全史”的美誉。笔者出生在成都,生活在成都,工作在成都,从事地方志工作多年,深感其中的不易。

再次翻阅李劼人先生的小说、杂记,感慨良多。细致得如同照片般的描述,一个世纪前的成都就在他的笔下,白描般的笔法、用文字“拍摄”的老照片,天回镇、青羊场、劝业场、商业场、东大街、督院街、总府街、三圣巷、人民南路,店铺、交通、学堂、茶铺,川菜、节令、婚嫁、方言……老成都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美食文化、茶馆文化、服饰文化等在他的笔下褪成一张张“黑白照片”,让读者用想象填补色彩,让人久久不能掩卷。巴金先生说,李劼人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李劼人先生是书写成都、记录成都的高手,他发现并表达出了成都的日常之美。半个多世纪以来,《锦水》里的许多文章亦如是,真切记录下了生活在成都的建设者的心路历程、成都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这种扎根于在地文化、或生动或有趣的记述,让我想到了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类“方志+文学”的表达方式:方志文学。

成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日新月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地方志书(含年鉴)总结式的记录虽提纲挈领,但难免挂一漏万。方志文学恰恰是一种有益的十分重要的补充。在笔者看来,李劼人先生无异于成都方志文学的鼻祖,《锦水》里的诸多作者,就是成都方志文学的实践者。车辐的《锦城旧事》、蒋蓝的《成都传》、谭平的《成都传:熊猫家园诗歌殿堂》、阿来的《成都物候记》、易旭东的《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何一民和王毅主编的《成都简史》等,更是专门记述成都的风土人物、历史演变,而集大成者,实乃作家蒋蓝的《成都传》。如果说,李劼人先生、《锦水》里的小说、杂记、诸多成都本土作者关于成都历史人文的专著是方志文学的无意识表达,那么,蒋蓝的《成都传》就是方志文学的有意识表达。

蒋蓝在《成都传》里,自觉地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了历代成都地方志文献资料,把笔墨“集中在城市的沧桑屋檐下,投射在它的砖石与阡陌之间,寄托于对碧水、城碟和往事的感叹中”,用“古蜀鸿蒙记”“秦汉名都记”“唐宋繁华记”“元明清风貌记”“中国第四城记”“成都风物记”六个篇章,详细梳理、论证了古蜀文明的演变以及成都的城市、风俗变迁,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所评价的“在砖瓦、阡陌、钢铁、植物、山川、田野之间,蒋蓝尽力梳理了成都的肌理,捕捉成都的性情,拾取成都的体温。”《成都传》把方志的论证和文学的温度结合得恰到好处,应是近年来成都方志文学的力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档节目,值得在此一叙。那就是锦江区倾力打造的“品锦江”系列文化传播活动。该活动历时3年,立足于“三个一”,即一档读书会,每年12场读书分享会;一档好节目,每年33集视频;一本有声书,每年出版一本带有音视频的书籍。采取“线上+线下”和全媒体传播的复合型方式,通过“读书会+音视频+出版物”、传统媒体和融媒体相结合方式,深入社区、校园、博物馆等,以“方志内容+文学表达+网络传播+有声书籍”的形式立体、丰富、完整地呈现出锦江区、成都市深厚的在地历史人文和时代变迁,既“做活”历史又做“活历史”,极大丰富了方志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方志文化的传播方式。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db:内容]?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