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妇自制粉蒸肉销售惹官司 “打假人”先买一份再买150份索赔近5万元 萌娃变身销售员 爱心义卖暖人心
重庆农妇自制粉蒸肉销售惹官司 “打假人”先买一份再买150份索赔近5万元 萌娃变身销售员 爱心义卖暖人心,
重庆农妇自制粉蒸肉销售惹官司 “打假人”先买一份再买150份索赔近5万元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石伟
“邵某先是小份额买了一次,2021年一次性买了150份,共4400多元钱的货,接着把我起诉了。”4月21日,重庆农户王云(化名)说,他自制粉蒸肉销售,惹上了官司。
“他2019年就关注了我的账号,我们的粉蒸肉、泡菜是怎么制作、销售的他都清楚,是故意买了索赔。”4月21日,王云收到二审判决后,准备聘请律师再次上诉。“主要是说我的包装没有产品信息标注,属于三无产品,提出10倍索赔。”
王云认为自己被职业打假人“碰瓷”。她说自己销售的是散装食品,缺少产品备注信息如果违法,她愿意接受监管部门处罚,但不会向职业打假人妥协。
封面新闻记者发现,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邵某曾十几次对重庆几家小作坊、副食店提起过类似诉讼,其中多起被法院驳回诉求,另外几起以邵某撤诉终结。
2021年底,王云收到当地法院的传票。一名姓邵的顾客将她和她的土特产经营部起诉了,要求退还4499.16元货款,并赔偿44991.6元。
王云介绍,她和丈夫之前在外打工,婆婆在家经常会做泡菜、粉蒸肉等当地特色食品。2017年她注册登记了营业执照、食品加工生产小作坊登记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与丈夫一起回家帮婆婆扩大生产,通过自己的短视频账号销售。
王云社交账号截图
“2019年,邵某看到我发布的视频,联系购买了一批泡菜,说是很好吃。2021年7月份,他一次性买了粉蒸肉、咸菜回锅肉等产品,累计4499.16元。8月份直接去起诉了,说我这些东西没有标注生产日期、生产地址、保质期等产品信息,是三无产品。”王云说,2021年年底一审判决认定她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简称《食安法》),及《重庆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简称《重庆小作坊条例》)中关于散装食品在包装上标识相关信息的强制性规定,案涉产品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
王云制作销售的产品
判决书引用这两部法规表示,小作坊、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保质期以等内容,可以采用贴标或者挂牌等方式标注。
判决书称,邵某收货过程全程录制了视频。
王云解释称,她在视频账号上更新的作品中,对食品的做法、包装和销售都有展示,在冰柜标签和口述中也经常提到生产地址、保质期等信息,邵某作为慕名而来的粉丝对此应该清楚。“我们当时确实去定制了一批标签准备往真空包装袋上贴,发货的时候标签还没回来。如果这一点违反了管理规定,怎么处罚我们都认,后边也会把这方面工作补齐做好。但邵某对我们的情况都清楚,故意碰瓷敲诈,我不想妥协。”
王云介绍,一审败诉被判决退还全部货款并10倍赔偿,她上诉后二审继续败诉。“婆婆得知消息哭了好几天,她想不通自己手工做的这些东西卖出去会被索赔四五万块钱。我们也在跟他做工作,后边会继续上诉。”
判决结果
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看到,邵某名下有判决文书24份,根据身份排除后邵某2021年在重庆对多家小作坊、副食店发起19项起诉,其中有同一家小超市被多次起诉。其中,邵某曾多次主动撤诉,另外还有几次因拒不出庭被判决为自动撤诉,自行支付25元诉讼费。唯一份完整的判决文书中,邵某在某小超市购买了5.4元散装排骨面,后以超过保质期9天为由起诉索赔1000元,被法院判定退款但驳回索赔。
法院认为,散装销售的保质期标识规定不直接适用预包装食品的标准规定,根据生活经验,涉案产品销售中存在新旧更替流动性,存在真实状态与标识不一致的可能性,一般消费者挑选购买时不会完全依赖容器上的标识,原告提供的购物视频中产品未出现变质,涉案商铺存在瑕疵但不应据此承担10倍赔偿。
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其中一家小超市,店主徐先生介绍确实被邵某起诉,庭前调解时赔偿了600元邵某撤诉。“我们亲戚朋友之间每年会接到七八起这样的起诉,要么说你包装不规范,比如进口红酒没有中文标示,要么说你商品过了保质期。每次只买几十块的东西,开庭前会索赔1000元,每次我都坚持出庭,一是希望他们不能轻易拿到钱,二是想给他们留下这类起诉黑记录,累计到一定数量,让后边的案子在庭审时法官对他们的行为有参考判断。”
徐先生称,在解决这些索赔过程中,他发现还有人提前几个月踩点,将货架商品藏到角落等待过期,再前来购买并拖延一两个月,等小超市监控资料被自动覆盖后提起诉讼。“别人抓到漏洞我服输,经历一次我们就补一回漏洞。但是他们瞄准农户自产商品索赔,做得太过分了。”
王云表示她没有邵某的电话,但她提供了几份聊天记录。她说这是邵某前来购买产品的沟通过程。根据记录中显示,对方曾两次帮朋友下单并留下收货电话。封面新闻记者拨打这两个号码,其中一人表示从没在网上买过泡菜和粉蒸肉,也不认识邵某;另一人则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别来问我”,直接挂断电话。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2021年四川省岳池县一家猪肉铺遭遇过类似事件。店主将自制的香肠在短视频账号上销售,被人购买后以缺少信息标注为由起诉,索赔2万元。2021年12月,法院一审认为被告出售的是散装食品而非预包装食品,销售散装食品不需要在包装上标明标注标签;购买者与店主微信聊天记录显示,买主是了解香肠制作过程后购买,双方还对是否打包进行沟通。由此,法院驳回了10倍索赔的请求,2000元的香肠在诉讼过程中变质,买家和店主各承担一半损失,店主退还1000元给买主。
2022年1月,18岁的职业打假人陈某因一年起诉800多次,被法院认为有敲诈勒索嫌疑,将犯罪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后警方立案侦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有法律人士认为陈某起诉牟利意图明显,部分起诉理由不成立却利用商家怕麻烦的心理索要和解费,涉嫌敲诈。
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表示,目前法律层面没有对职业打假人行为给予明确禁止,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只能由法官去判断其行为的合理性,所以同样的案子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判罚结果。“具体到粉蒸肉这个案子,个人一次性购买4千多元作坊生产的单一产品,有违消费常识。这个作坊在食品包装上确实有瑕疵,可以通过举报投诉由主管部门处罚,购买数千元去索赔数万元的做法牟利意图比较明显。”
付建认为,职业打假人用小成本牟取高额利润,动辄发起几十起诉讼,有浪费司法资源嫌疑。“很多打假人只购买几块钱十几块钱的物品,起诉索赔1000元,诉讼费只有50元,即便庭前调解也能拿到几百元赔偿。案子再小法院都要开庭,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湖北尚卓律师事务所律师黄坤志介绍,这起案件中小作坊有违背相关法律的行为,但不足以支撑打假人10倍索赔的诉求。黄坤志认为,主管部门的处罚与打假人索赔是两条线,案件中邵某自称“单位采购”购买高额的粉蒸肉、咸菜回锅肉,需要提供更详实的采购信息,比如是哪家单位什么部门采购,如果无法提供则证明是个人购买,而这些物品不是日常消耗品,也不是特殊时期储备物资,购买动机可疑。
黄坤志说,散装食品包装缺少标注信息不等于食品安全有问题。10倍索赔是惩罚性措施,针对的是严重情节,比如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问题。因为包装标注缺失而做出10倍索赔处罚,是将食品安全问题的解释扩大化了。“最近最高法发布相关司法解释,针对碰瓷式维权提出限制,未来职业打假人打假索赔行为可能会由此减少。”
萌娃变身销售员 爱心义卖暖人心
川观新闻记者 程文雯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捡相因啦”“我的小饼干很好吃呢”“抽盲盒送玩具哦”......1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高明镇小太阳幼儿园操场上,小朋友忙着吆喝起来,成为小小售货员。当天,由高明镇人民政府主办,高明社区、小太阳幼儿园、高明镇社工站/成都聚力社工承办的“童心聚力·关爱同行”爱心集市暨暖冬关爱志愿行热热闹闹开市,孩子们使出“十八般武艺”,为捐款池增加一份爱心。
本次义卖活动共获得来自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的爱心捐款共计605.1元,据悉所有爱心捐款都将注入高明社区公益慈善基金,用于高明社区辖区范围内开展老幼关爱志愿服务。
当天,孩子和家长们还积极报名“关爱同行”服务志愿服务,和三名高明社区党员志愿者一起走入高明社区9位85岁以上高龄老人家中。孩子们为老人捶腿按摩、表演小节目,家长们打扫卫生、陪着聊天。
据悉,本次活动是高明镇社工站在高明镇开展社区公益慈善场景营建系列活动的开端,接下来,成都聚力社工将会在高明镇有条件的村(社区)聚集公益力量,整合慈善资源,推进开展类似的公益慈善场景活动,逐步构建高明镇公益慈善志愿者服务联盟和社区公益慈善基金,为高明镇“9+1”类困境人群提供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和关爱援助志愿服务。
图片由成都东部新区高明镇提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于:北京[db: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