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不再稳赚不赔 餐饮成本集体倒向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不再稳赚不赔 餐饮成本集体倒向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不再稳赚不赔
多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稳赚不赔”已成社会“共识”,但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后,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产管理产品彻底打破刚性兑付。业内人士提示,银行理财产品不承诺保本,投资者要正确看待市场变化,平衡好风险和收益,牢牢记住“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资管新规
2018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对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提出了净值化管理的统一要求,明确要求银行理财要打破刚性兑付,破除多层嵌套与禁止资金池模式,实现净值化转型。
2020年7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公告,资管新规过渡期延期至2021年底。自2022年1月1日起,资管新规正式施行。
现象
买银行理财,出现“越理越亏”
“我买的是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前两天一看,竟然亏了!”冯女士之前买的银行理财每个月都能赚个几千元,可是近期她查看收益时,发现多家银行理财产品都在亏损,有的一天亏900元,最多的时候一天总共亏了大几万。
市民邓先生每天都查看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近期发现一家银行理财产品亏了,于是更换购买了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一段时间内市场有波动,净值不升反降也符合市场规律,这种新常态可以接受。”他说。
记者注意到,在某投诉平台上,3月以来理财投诉帖明显增多,很多投诉者还晒出了收益亏损截图,大部分亏损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R2风险等级(风险水平较低,不保障本金偿付,但是本金风险相对较低,收益浮动相对可控)却每天和基金股票一样亏损,连续每天亏损额巨大,也无法赎回。”一位网友晒出的截图显示,日收益在零以下的天数占了多数,自3月起甚至连续多天亏损600元至900元不等。
“中低风险理财,每天都赔钱”、“理财不仅没有半点收益,还接连亏损”、“连续亏损与实际宣传的R2中低风险严重不符”……多名投资者在平台吐槽近期理财“越理越亏”的经历。
对此,银行客服人员回复称,近期净值下跌主要是由于股市和债券市场同时下跌导致的,请广大客户理性看待净值型理财的波动与回撤,建议投资者适当拉长持有期限。
探访
银行理财不承诺保本
各银行网点理财产品近期情况如何?银行理财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记者近日以投资者身份走访了多家银行网点。
“在今年以前,银行理财亏本的现象比较少,但今年就有一些产品开始亏本了。”中国工商银行十里堡支行工作人员介绍,银行理财现如今提倡打破刚性兑付,不承诺保本。“现在行情不太好,存定期是最保险的。”这位工作人员建议。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位于丰台区的多家国有大行网点,理财经理均明确表示“银行理财不保本”。“近期理财浮动较大,理财产品都是非保本浮动型的。”一家银行网点理财经理说,面对理财浮动,很多投资者转向咨询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
为何银行理财不再“保本”?打破刚性兑付又是什么意思?
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和多位市民交流,“犯迷糊”的人还不在少数。“经历了这一波行情,我才知道银行理财并不是稳赚不赔的。”有的投资者感慨。
新规
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
此前,银行理财经历了较长的“保本保息”时期,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能实现“保本”收益,让投资者误认为投资理财没有风险、稳赚不赔。尤其像一些大型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隐含着“刚性兑付”,即使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银行也会采取措施填补本金。
彼时的银行理财并非真正的资产管理产品,而是被异化的“高息存款”产品。2018年4月,央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要求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同时要求“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根据资管新规,银行理财产品不是存款,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2022年被看作是资管新规落地元年,意味着此前银行理财“保本保息”刚性兑付时代的结束。
释疑
“破净”是否等同于亏损?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净值化首年便逢较大波动,一贯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不少跌破净值的情况。中国工商银行新东安支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目前银行理财行情不好,主要是因为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理财产品“破净”是近期金融市场波动的映射,应该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关于理财产品“破净”,近期有两个说法并不正确:一是认为理财产品已经“全面破净”,二是将理财产品“破净”等同于“亏损”。
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剔除近6月无净值的产品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27324只理财产品,其中“破净”理财产品数量为1372只,约占全部发行产品的5.02%,因此不存在理财产品全面“破净”情况。
另外,所谓“破净”并不意味着理财产品亏损。理财产品期限相对比较长,在产品尚未到期前,净值变化只有参考意义,不表示实际亏损。随着市场好转,部分理财产品在到期时实现正收益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为何今年“破净”特别多?
为什么一贯以稳健见长的银行理财产品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破净”现象?
在董希淼看来,这与金融市场波动、估值方法变化、投资资产变化三方面有很大关系。今年以来,国际上地缘冲突加剧,全球金融市场都发生较大波动。从我国情况看,资本市场出现单边下跌,债券市场也有所下行,银行理财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很难独善其身。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是金融市场波动在理财产品上的一种映射。
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全面净值化,理财产品原来主要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现在主要采用市值法估值。因此,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价格的变化会更及时、直接地体现在理财产品净值上。不是以前理财产品净值没有波动,只是以前净值波动投资者往往感受不到,而现在投资者能够更直接看到净值波动。
此外,随着监管政策调整和理财公司成立,部分理财公司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加大对权益类资产和债券投资,债券资产和权益类资产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使得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比以往更大一些。
提醒
投资是项技术活 理财可别“闭眼”买
银行理财该怎么买?投资者在理财时要注意哪些方面?金融业内人士给出了建议。
从事金融领域相关工作的资深投资者史女士说,自从银行理财实行净值化运作后,很多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到4%还不承诺保本,因此她把钱转移至部分存款类产品和股票基金、信托上。
“之前的投资者都被‘无脑高收益’驯化得懒惰了,其实应该动脑筋琢磨‘钱生钱’。”她直言,银行理财“保本”时期不再,“闭眼”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投资者要理性看待投资这项技术活。
她认为,银行理财面临的竞争很激烈,券商和基金公司都是对手。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依然具备相对安全和稳健的优势,投资者应根据风险收益需求去匹配适合自己的产品。
“总体而言,银行理财产品还是比较稳健的,广大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心。”董希淼同时表示,投资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极端情境下,理财产品出现收益为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本报记者 潘福达 实习生 邓碧川
餐饮成本集体倒向产品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ID:cqlbnc)
“食材界”编辑:食材
编者按:8月下旬,“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CEO 秦朝先生,在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2024年中国饭店餐饮发展专题会”上,深度剖析了2024上半年中国餐饮表现、行业现状、趋势和未来餐饮企业的新机遇。
作者:内参君
出品(版权人):餐企老板内参 (ID:cqlbnc)
中国餐饮的“2024上半年”:
价格战、经营难、营销卷、流量荒
2024上半年,餐饮行业是怎样的经历,到底难不难?
答案:难,肯定是难。
从大众媒体新闻报道中,就感受到了餐饮行业的不容易,经营难、倒闭率高等等。
但是冷静下来、真实地去看一看,餐饮行业无论是连锁化、品牌化,或是对信息智能的积极拥抱,整体的产业大势还是在不断向前的。
以高端精致餐饮为例,我们过去大半年在外面走访了很多品牌,在和老板们接触后,整体感觉是高端精致餐饮赛道,有过得特别难的,也有一般难的,同样有过得好的。他们依然在发展、扩店、甚至是快速扩张。差别在于,品牌自身业态、定位、基因、客单价、门店经营模式的不同打法。
当下,高端精致餐饮领域整体呈现的是“被动等待状态”。我们遇到的每个老板给出的数字几乎都是一致的:40%—50%的客流、营业额下滑。这几乎是一个平均数,也是高端精致餐饮,以及部分酒店餐饮在业绩上的实际情况。
相比之下,更难的还是大众连锁,也就是人均消费80-120元,最高到150元区间段的品牌。
对他们而言,难度最大的便是流量竞争。
过去几年,随着教育、互联网等行业的裁员,出现了“人才挤出”现象,这些从其他行业出来的无论是老板、高管,还是白领们,下一步的选择似乎都是转行做餐饮,开一家咖啡店,又或者是加盟一家奶茶店,想法都很一致。
很显然,绝大部分人对餐饮行业的认知是,这是一个低门槛和全民刚需的行业,但凡开一个店就会有人来吃。实际上这类认知是缺乏敬畏的。因为如今的餐饮行业,已经不是随便开一家店就能存活的,反而可能将你所有的积蓄,快速变成学费收缴。
近半年,我劝退了非常多的从互联网或其他行业,蠢蠢欲动要做餐饮的人。
也因为有太多人想要开餐厅、盲目开店的现象,在客观上导致餐饮行业的门店数激增。而开店数激增就会导致出现流量危机,即流量不够用。所以现在行业内卷加剧,尤其是价格战,卷价格营销,比拼9.9元、8.8元、甚至3块钱随便吃。
这也仿佛回到了2012-2014年的互联网行业,又到了可以免费吃饭的时代,即餐饮行业变成免费时代。但同时,餐饮小白大量涌入、以及非专业人士的激增,导致流量不够用,以至于大家都在不惜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去拼命地争夺流量。
尤其是新进入餐饮行业的小白创业者,不论是营销、定价、团购活动等方面都比较盲目,他们觉得不打价格战就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活不下去。哪怕是打了价格战,活上三个月再关店,这就是他们通常做餐饮的周期,最后草草结束。
而这所导致的恶劣影响,就是会牵制很多正规军加入价格战,包括南城香、西贝、星巴克等头部连锁品牌,也要被动地去打价格战。今年一季度,包括肯德基、麦当劳等在内的品牌业绩是增长的。但最近三个月,随着营销价格战内卷,也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包括有些快餐的利润率、同店比、客单价等出现了下降,而一旦客单价出现规模性下降就会导致内卷加剧。
“品质性价比”,只会越来越卷
当下仍旧经营得不错的餐饮品牌,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精准地预判消费需求,抓住了“品质性价比”大趋势。
在走访和调研中,我们发现东三省餐饮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比如,东北的熊喵来了火锅、康文福砂锅、蚂蚁洞烤肉、北丐先生烤肉、安又胖韩式烤肉等品牌表现都不错。这些品牌的共性是“性价比非常高”。顾客能够花25块、40块、50块去吃一个砂锅、一顿烤肉、一顿烤串配酒、一顿火锅......营造高性价比用餐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做好“品质性价比”首先便是要注重品质。注重品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主动降低毛利,这些品牌的毛利都不高,甚至还在拼命地压缩毛利。一位东北餐饮老板直言:“我能做到50%的毛利,绝对不做到51%。因为只有压缩毛利,你才能把食材的品质感凸显出来,顾客吃完后,才能真正感知到性价比的存在。”
他们预判了所谓的消费降级和性价比趋势,又通过升级门店和商业模式来应对变化,所以相对来说活得比较滋润,每天在斗志昂扬地商量如何开店,怎么进行区域扩张。从结果来看,有些品牌在过去在市场中逆势增长,门店从几十家增至几百家,生意特别火。
不只有东北餐饮,比如武汉出现的一批山野系火锅品牌、西餐、韩餐品牌,在注重线上流量获取的同时,还通过对线下门店用中西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升级改造,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湖南湘菜品牌费大厨、兰湘子,安徽的小菜园等,他们的商场门店生意依然很火爆,常能看到排队现象。他们背后的共性便是品质性价比,菜品好吃、食材新鲜、用餐环境不错、价格也相对便宜实惠。
甚至,新荣记也在主动降毛利。他们是通过控制人力、营销、开发等内部成本,增加优质食材成本来实现的。这样才能让顾客感受到,用过去同样的价格,吃到比过去更好的食材。
总之,“品质性价比”主流趋势,不仅不会停下来,甚至越来越卷。
方面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大家的收入如何,人们的认知是在持续上升的,对美食、对生活的追求都保持上升的心态,所以说餐饮的品质升级将是一条不归路。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消费心态的改变,大家变得精打细算,消费更加理性和务实。现在的消费者有一个共性的心理:我可以吃贵的东西,但不能让我吃贵了。就是,你的东西明码标价,可以贵,但吃完后要让我觉得值,而不是觉得上当了,觉得钱花冤枉了,这样我就不会再来。
所以,许多餐饮品牌的重心,不再集中于门店风格、夸张过度的服务上,而是尽量做减法,把减出来的成本回馈在产品、食材和品质上。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精致餐饮领域的调研文章,他们采访了100位消费者,调研主题是:你为什么选择人均消费300元以上的餐厅吃饭?这100位消费者基本回答的是“食材好”,认为厨师主厨的烹饪技术好。这反映出一个共性是“今天大家到底专注什么。”
高毛利时代
可能像房价一样回不来了
在复杂的新环境里,以西贝、喜家德等为代表的头部餐饮老牌们,同样要面临价格战、行业内卷的种种挑战,陈旧的定价、客单、或者模式都有些失灵。
然而,如何拥抱市场的变化确实是他们最大的难题。就像一些酒店餐饮,他们明确知道市场在变化,也知道社会餐饮在改变,但是酒店餐饮就是动不了,因为改变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西贝贾总最近在反思和复盘,他谈到几个关键词,比如“高估自己、低估对手、远离顾客,忽视员工”等,相当深刻。但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大概是被忽视的,就是如何解决大家觉得西贝贵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提高性价比。
用贾总的话说,西贝的产品毛利轻松可以达到70%以上。我们都知道西贝的菜品品质很高,食材品质很高,但是有没有可能通过系统的结构优化,腾挪出来10个点的毛利空间,反馈给产品,其实也不用提高品质,仅仅提高一下菜量,相信就能让大家觉得性价比提高了。
所以,贾总说他认为所有问题根源都在手艺不精。我恰恰觉得西贝的手艺已经很精没有问题,西贝有那么多的七星五星大厨在总部做研发,产品品质已经是标杆水平,继续精下去那就是跟精致餐饮PK了,相当于换赛道竞争。而现在顾客的感知是如何更实惠一些,因为好吃在西贝不是问题。
面对挑战,喜家德的高总也曾说,到底变,还是不变?是短暂的变还是长期的变?
如果仅是短暂的变,或许可以不变,忍几个月或一年再去看;但这是要长期变的事情,比如面对消费降级,客单价要降低,这并非是忍几个月就能够回来的,甚至可能回不来。
我们看到,人均30多元的喜家德,主动给自己降了15%-20%的客单价。如果坚挺不降,不做调整,还在期待未来某一天能够恢复、回暖。高客单、高毛利很可能像房价一样回不来。
所以,我们需要把它作为一个“长周期”,经历过口罩时代,和行业变革中,摆在所有餐饮老板面前的最大挑战:能动性且快速拥抱变化。
餐饮两条路:做下沉、做出海
如何拥抱变化,餐饮品牌面临两条新机遇:
其一,下沉市场。
目前,一线城市的餐饮市场非常卷,开店数量已经饱和。随着很多商场在激进招商,拼命引进餐饮店,导致商场里的餐饮门店占比急速拉高,随即带来的便是流量稀缺,商家陷入严重内卷。
近几年,在中国一线城市几乎没有诞生新的连锁品牌,反而是在二、三线的省会城市或是下沉市场,至少90%以上的新品牌来自于此,这也是大众社会连锁餐饮被动的选择。
在一线城市的房租、人力等各种高成本承压下,潜在的下沉市场,给了连锁品牌新希望。
他们在下沉市场去打磨业态、开新店、跑通盈利模型,并快速扩张。为此也吸引了一线城市中的头部餐饮品牌纷纷开拓下沉市场,他们打造门店新模型,重新制定新产品策略,推出新副牌,甚至是降低客单价。
县城;村镇。摄影/图片:内参君
在消费端,餐饮品牌去做下沉市场,存在几个机会点:
首先,批量消费者的下沉市场回流现象,是消费端带来的机会。近年来,许多北漂和上海的年轻人们,或是因为裁员、或是生活成本过高的原因,逐渐回到二线甚至是县城、老家生活,这使得下沉市场的年轻主流客群的数量在急速增加。而他们往往会把在一线城市的消费认知、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带回到下沉市场。
其次,由于种种原因,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的人们,利用节假日或周末时间外出,并减少了出国旅游的频次,改为去国内热门城市或是下沉县城旅游消费。比如,北京有很多人在周末去到附近的锦州、淄博去吃大排档,甚至因为胖东来的爆火,大家跑去许昌胖东来打卡消费,此前像许昌这种城市是很多人没有去过甚至不知道的。人们热衷国内消费,去热门城市或下沉市场打卡,这也是下沉市场对于一线城市客流的虹吸效应,给下沉市场带去一波波具有高消费力的客群数量。
第三,下沉市场本身就是好机会,从人均消费来看,中高客单餐饮连锁品牌在一线和下沉市场的价格相差不大。比如,海底捞的北京人均是100多元,而在成都、郑州,甚至地级市的人均消费并不低,不会出现断崖式的客单价下降,可能持平甚至有的地方还会高一点。快餐连锁亦如此,比如河南胡辣汤品牌方中山,在河南人均10元、12元,在北京人均是14元,相差不多。
消费人群向下沉市场迁移,带动消费力提升,相比一线城市,下沉市场有很多品类和品牌都是比较稀缺的。以蜜雪冰城为例,能在县城、乡镇开出一个时尚豪华的大店,吸引当地年轻人和中上消费客群聚集,手举一杯蜜雪冰城,便是拿了一个全国品牌在享受。
其二,中餐出海。
为什么中餐要出海?大概是被逼的。国内市场太卷,以至于品牌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
去年,我们带领中国很多餐饮老板去往全世界考察,日本、新加坡、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部分老板到海外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海外的中餐太落后了。
很大一部分国外的中餐状态、业态样貌,依旧是十年前的样子。门店非常小,装修和管理方式相对都比较落后。这与国内十多年来中餐的连锁化竞争、模式进化和不同的经营理念相比,此时中餐出海的确会有很大优势。
但比较好的一点,在于盈利的计算方面。
举例来说,九毛九在国内的人均客单是90元,在新加坡就是按照汇率的倍数来定价,人均为90新币,美国同理。按照汇率计算,它是几倍就是几倍,这也是吸引中餐老板的地方。把在国内同等的房租、人工、食材等成本结构,复制到国外市场,净利润依旧是10%,但在海外赚到的是美金或新币,在国内是人民币,这5至8倍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同理,假如你的单月营业额是100万,在国外就是10万美金,国内是10万人民币,差别比较明显。
中餐出海,是机会,更是挑战。
中餐出海,还要想明白几件事!
当中餐出海加速,海外市场也被快速卷起来了。
第一,卷海外品牌合伙人。品牌扎堆开店、寻找合伙人,以至于现在很多国家当地的合伙人不够用了。包括蜜雪冰城、库迪、鱼你在一起等在内的中国餐饮品牌都在找他们,甚至可能找的都是同一个人,并且是中国人或者华人。
第二,卷门店客流。随着中餐品牌在海外开店,大家在客群的定位上基本都是海外的华人。海外华人有消费力且能够接受中餐产品,但同样他们在海外国家是少数。当品牌们集中争夺这部分客群,就会导致部分没有竞争力的门店关闭甚至退出。
海外市场开卷,意味着红利优势逐渐没有了。
品牌海外门店
因此,出海的品牌更需要想明白几个问题。
第一,你是不是真正出海?什么又是真正出海?品牌真正出海,是在国外成立分公司,建立团队。而加盟出海,做国外的加盟,你给我钱,我给你开,这不算真正出海,和做加盟没有区别,如同你扔出去而不管理一样。
第二,你的客群是谁?是海外的中国人,还是海外的本地人,因为无论是从消费力或是规模上,两种客群的差别非常大。如果品牌没有提前认真思考客群定位而盲目开店后,当进店客群只有中国顾客,没有外国人,说明当地客群并不认可你的产品。然而中国客群的规模有限,靠有限的客流做生意很难,也会限制开店。说白了,这相当于品牌换了个地方开店,仍然是做中国人的生意,相当于品牌没有真正打入当地主流社会,对品牌来说,市场天花板也会非常低。
第三,供应链是否到位?这是中餐出海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中国特色美食种类非常多,可谓是百花齐放,如果没有相应的供应链做支撑,出海将是不小的挑战,比如肉类、调味品等,食材的进出口就是第一个障碍。而最大的障碍在于成本,最好的方法是,供应链能进口的进口,或者寻找替代食材。新荣记在东京推出特色菜“熊掌”,因为日本的熊非常多,熊掌又很便宜,所以就有条件研发这道菜品,让研发本地化,供应链本地化,因地制宜。
第四,企业组织力是否经得住考验?团队人才是否到位?直接从国内派团队,或是在当地重新组建都值得思考,相对来说是一个复杂的事情。
最后,想清楚你的餐饮业态适不适合出海?
从精致连锁餐饮、大众连锁餐饮两类来看,二者的出海之路尚有大不同。
以新荣记、甬府、大董为代表的精致连锁餐饮,属于大型正餐,在模式、人员、产品、门店、供应链上都非常重。把这样一个门店搬到海外,对大部分品牌来说除了难度高,也要面临竞争。如果为了树立国际品牌影响力,品牌在海外开单店或是向高端西餐学习的态度开店也未尝不可。只是单独开一家店,更多是品牌情怀所在。但反过来看,如果品牌在海外市场只开一家店,就无法形成规模连锁,无法得到持续增长,意义又何在?
反观火锅、茶饮、咖啡、湘菜一类的大众连锁餐饮,它们的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在海外可以利用供应链快速寻找到替代品,且标准化程度高,门店模型足够标准化,所以能够快速复制并落地。故目前来看,大众连锁餐饮在3-5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面,是中餐出海的主流业态。
当然,中餐出海的难题也许远不止以这些。
总之,如果品牌只是因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抱着侥幸心理到国外开店,大概率结果就是,国内和国外的生意同样做不好。所以,但凡能在海外开店的品牌,想必在国内也一样优秀。
声明:文中援引数据、表格和图片等,除特别指出外,均来自“餐企老板内参”。
提示:
* 本文经“餐企老板内参”授权转载,原文标题《放弃幻想!餐饮成本集体倒向产品》,轮值主编:戴丽芬,孙雨;编辑:雪糕;视觉、插图:代丹。再行转载请联系出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