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6百科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探店山东首家京东mall:这些细节问题说明了什么? 考古学教授做探店“吃播”,从抖音“火”到央视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探店山东首家京东mall:这些细节问题说明了什么? 考古学教授做探店“吃播”,从抖音“火”到央视

发布时间:2024-10-09 09:19:17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探店山东首家京东mall:这些细节问题说明了什么? 考古学教授做探店“吃播”,从抖音“火”到央视 

探店山东首家京东mall:这些细节问题说明了什么?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吴明毅

编辑/娜娜

忽而发现:提起京东,家喻户晓;但若提起京东mall,却知者寥寥,这是在我完稿前并未想到的,我原以为只是青岛对其相对陌生,毕竟首店刚开,但没想到业界同样了解不多,这或因为该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相对低调,尚未全面发声。所以京东mall究竟是什么?它是个mall吗?与传统的mall有什么不同?主营是京东强项的家电数码还是同样包罗万象?

恰好,9月1日山东首座京东mall—青岛京东mall开门试营业,但或由于“试营业”宣传尚未完全启动,故若非一直有心留意着实未能感知该项目即将开业之氛围,且在一些热门自媒体平台检索发现,大众体感似乎普遍不佳,这让我极为好奇,毕竟既是长于营销与互联网的头部电商体系作品,又是全省首店,如此试营业体感着实不该,带着如上这些问题,我踏入了山东首座京东mall—青岛京东mall。

一、京东为何要做个mall?

京东为何要踏入实体领域呢?核心只在一点——“穷则变”。不必列数据,任谁都知道电商在我国已普及到何种程度,它已成为一种大众生活基础技能,甚至连老年客群的买菜都被一网打尽,所以既可称它已然登峰造极,又可说它“盛极而衰”,这就意味着其原有路径走到了穷尽,且进入洗牌仅剩的几家巨头拼命内卷时期。可当“仅退款”成为业界标配,核心差异只剩价格了,但这却一直并非京东强项,所以面对后起之秀的后发制人与老巨头的知耻后勇,京东愈发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因此京东不得不“变”,由此京东mall必然应运而出。

为何说京东mall是必然?原因很简单:熟悉。这与人择业的原则如出一辙:换岗不换行、换行不换岗,如果想另起炉灶,那就得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领域作为过渡,什么领域京东最熟悉?答:3C数码家电的to C零售,所以最优的过渡唯有线下专业3C数码家电卖场,没有之一。

综上可做个总结:京东mall是京东发展的必然,且京东mall浮出水面之日即是京东原模式走到穷尽之时。因此,任何电商巨头的最终归宿都离不开实体。由此一个极有意思的循环出现了:

电商冲击了实体,电商走向了实体。

这既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又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否定之否定”,因此未来商业的必然趋势是:线上走向线下,融合式发展。

二、京东mall的战略意义洞察

随着国美、苏宁的“雨打风吹去”,国内专业家电卖场市场实质已重返空白,但相关需求还有没有?当然有。比如中老年客群依然习惯于在选购大件家电时去现场眼见为实与货比三家;年轻客群则尤为热衷于对最新潮流数码产品的先睹为快与抢先体验;置家客群则由于置家需要对一站式家电卖场需求明显……所以京东mall选择于此刻切入着实恰到好处,且这也反映出它的三大意义:

·满足客群“求实”的需求;

·满足潜在客群(年轻客群)“抢鲜与体验”的需求并积累与培养种子用户;

·满足置家客群“一站式选购”的需求。

所以京东mall的本质为传统专业家电卖场的升级版,核心差异在于:

·传统家电卖场的核心是销售,而京东mall的核心则是展示与体验(锁定蓄客);

·传统家电卖场只有线下一个阵地及相关对应手段,而京东mall不仅线上线下全覆盖,且能互联互通,相互赋能。

所以,京东mall其实就是3C数码版的盒马鲜生,二者核心区别在于:阿里做盒马时其实对超市并不熟悉,而京东却对家电完全驾轻就熟。因此就意义为论:

盒马之于阿里属战略级,而京东mall之于京东更似战术级,而这也意味着京东mall相对于盒马势必更加稳健、且成功率更高。

三、青岛京东mall初体验

青岛京东mall位于青岛市北CBD商圈,属“卓越里”(原大融城)的一部分,读者对此或会产生疑问,解释一下:即一个项目一分为二,原项目还在,但面积大缩,空出的面积变为了京东mall。所以仅就表面来看:既可以说京东mall是一个新项目,又可以说是原项目引入了一家大主力店。

项目共4层,据悉建筑面积3万余平,涵盖家电、零售、体验、家居、儿童、餐饮等多种业态,但亦或是试营业期间尚未全面开业,现场看来更像国美、苏宁之类家电大卖场的升级版,虽然也穿插了个别其他业态,但几乎可忽略不计,这就像传统百货店拿出部分面积做了餐饮、影院及其他租赁店,你能说它就变成了mall了吗?依旧不能。

对此次探店文章我又尝试了一点“创新”:引入评分体系,即对各主要科目进行单独评分与评析,如此或能更系统与全面让读者感受与评价相关项目,且通过评分对评价可量化。单项满分为10分,但由于不存在“完美”,所以评分满分为9.9。下面进入正题:

1、选址:9.5分

客观而言,京东mall在青岛的选址几乎可用“完美”形容:其所选区域不仅位于市内主城区的核心地段,且相关区域亦属青岛市内城区的相对地理中心,这就意味着各个主要城区到此距离相近。如确像传言所说:一座城市只有一座京东mall,那此位置确实独一无二。

另一方面,由于该区域是以新媒体为核心产业的CBD,所以又集聚了大量最喜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年轻客群,换言之即互联网核心客群集聚地;加之其落位项目又正对交通要道,展示性极强,所以仅就选址而论,似乎纵观岛城再找不出第二处,故选址可打9.5分,之所以不是9.9分,因为限于我的认知与眼界,所以确实无资格评价“完美”。

2、审美:9.5分

平心而论,京东mall的整体内部设计与审美是相当在线的,不仅紧密围绕炫酷、科技等风格大胆使用黑色、深蓝作为整体主色调,且恰到好处地将其“红白”VI色有机融入,营造出一种充满潮流、炫酷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极客硬核氛围;同时充分结合LED、动感美陈等元素,进一步强化整体的科技感与潮流感。

总之,该酷的酷、该炫的炫、该热烈的热烈、该活泼的活泼,故同样给9.5分,原因同上。

3、细节:3分

平心而论,仅就现场实际感观而言,京东mall给我的一大突出感受是:仓促试营业,即-抢开业,换言之,它其实还没准备好,但或因对外披露9月1日试营业,加之相关物料已印刷完成,故只能硬着头皮往前抢。但这就导致它只能尽可能地维护大面,很难去关注细节,因此细节问题是较多的,我试举几例:

(1)施工:整体开业率还是较高的,可问题在于未开业品牌或施工区域略显“无序”,主要表现在“开放”:常规做法一般是通过围挡遮掩,且营业过程中尽量不施工或封闭施工;而在我实地探访的过程中却发现许多未能同步开业的品牌及区域是在同步且开放式施工的,物料并未遮掩、工人进进出出,而这就让消费体验大受影响,且还会勾起并强化消费者的一些惯性负面感观(如气味)。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京东刚踏入实体领域不久,整体管理体系很难完善,但此项由于关系消费者直观体验,故确须特别注意。

(2)气味:客观而言,初开业项目关于气味(甲醛)问题是极难避免的,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有一点:项目方应通过各种方式(如香薰等)尽力去抵消或缓解大众原本就极为敏感的相关刻板印象,尽可能避免勾起和强化相关想象,比如——员工普遍戴口罩,这在消费者看来就是有问题的实证,自己人都如此防范,不就充分证明确实有问题?如此就会进一步加重消费者对相关问题的担忧且或引发相关负面舆情的产生与发酵。

所以平心而论,探店前我虽曾在一些平台看到不少关于该项目气味问题的反馈,但进场后却并未有什么明显感觉,直到看到大多数工作人员及导购都带着那种较专业的口罩时,那种对某不良气体超标的担忧就被立刻激发了出来且越来越强、越来越“真”。但究竟是真有还是感觉作祟,我也分不清,但仅以我为论,我的“警报”确实是被店方拉响的,细想还真与现场气味关系不大。

(3)公区:由于场内整体色调较重,且地面为灰黑色,所以极易留下脚印,当现场普遍同步施工,随着装修人员与物料的进进出出,地面脚印也就更加明显与多见,这就较大拉低了整体质感,且也反映出现场保洁力量并未跟上或侧重点的不同。但在我看来:只要是营业期间,消费者就永远是第一位的,所有重点与力量都应围绕顾客部署与投放,因为这是“营业”。

(4)卫生间与导视:卫生间与导视作为消费者的“必经之所”,故对于实体商业而言尤为关键。我发现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一些标杆项目的槽点多集中于此,且由于反馈的愈发集中,甚至形成一种“共鸣式负面印象舆情”,愈发值得重视与警惕。而青岛京东mall在此着实令人费解:

·洗手间尚未完工,门口只用印有性别的A4打印纸作为区分,这给人一种甚至可用“简陋”来形容的感观,回顾之前经历过的类似场景,如此情况多见于工地。

·导视则是最为传统的文字灯箱立牌,这不由让我疑惑不解:为何连所有品牌的logo都全部通过led显示,可如此关键的楼层导视却还用最原始的灯箱呢?

为何“费解”?因为项目方对于一些仅部分人会触达的区域都投入了巨大物力,可对这些几乎所有人都会触达的区位却可用“漠视”来形容,这不仅极大影响整体性,且还会留下负面印象及槽点舆情伏笔。如果换一个视角思考:假如京东mall能将其卫生间打造得如同卖场那般潮流炫酷,那将会给消费者留下怎样的一种印象?有无可能形成舆论热点、甚至事件营销呢?这些并非“前无古人”,案例众多。

因此我只能将之归咎于体系方对于商业的理解尚仅停留于表面,有形无实。

4、营销:?或“负分”

青岛京东mall的开业活动究竟是什么?于我而言,到现在为止仍是一个迷:一则在于我只搜到了其试营业时间、并未搜到传统意义上的开业活动广宣,另一方面在于现场也实未发现布设关于整体活动的明显物料,所以我一度认为这是因为它只是试营业,所以活动还未开启。但问题在于:

·试营业的一大目的难道不是为了正式开业蓄势?

·当我走进品牌与店员交流活动的普遍反馈是:这实际就是开业,所以现在的活动就是开业活动,可究竟有什么,店员却不太清楚。最多提到的就是“国家补贴”,但这能算是该项目开业的主力活动吗?应该不能,但开业活动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我至今依然没能搞清楚。

综上,为避免偏差,先以“?”作为评分,但这其实也反映出项目方在活动宣贯与培训方面存在较明显问题,如果物料布设不足,就只能靠店员介绍了,而若宣贯与培训跟不上,那么反而会引发消费者不满,产生负面印象及吐槽。

那为何又出来个“或负分”?主要在两方面:

·如果确如相关品牌店员反馈,当下活动就是该项目开业活动,那么无论员工宣贯、现场物料、整体宣传、活动策划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而这些皆会对项目形成负面认知,并存在一定舆情风险,负分确不为过;

·在探店之前我曾看到一些关于类似进店抽奖的吐槽,问题主要在于耗费较多时间与步骤最终却抽中一个印有广告的宣传袋。我想对于长于营销的电商项目不应犯这种低级错误,所以本着“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到现场实地体验了一番,结果不仅感受到了流程的“多维”,而且同样抽中了那满是广告的袋子(且双面都是广告)……不禁让人无奈摇头,更对项目方对此的设计极为不解:

因为平日大街上免费发放这类纯广告性质的无纺布袋并不少见,但即便是纯免费送,要的人也不多,热衷者大多是老年客群;而该项目不仅使用这类东西作为奖品,且操作流程又非常繁琐,涉及扫码关注相关人员企微、扫码小程序、验证京东账号与手机号、抽奖等多个步骤,在网络非常顺畅的前提下,整体操作时长都要2分钟左右……试想:当消费者如此配合却最终只得到一个平时白给都不愿要的双面印满广告的袋子,你说消费者会普遍作何感想?又会作何评价?

所以,这如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反映出项目方并未立于消费者角度去把握此类活动的消费者心理,而是完全立于“成本视角”(即奖品有成本)。建议项目方收集一下大众评价,仅从普遍反馈来看,此次试营业其实弊大于利。

综上,在我看来:该项目及体系尚处于“浮于表面、有形无实”的初级阶段,但这也属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是有些问题之于京东这类成熟体系而言着实不该出现。但我对该项目的未来是看好的,简而言之:占得天时、地利,所差不过人和,而“人和”却是人能完全决定的,相信之于京东不会成为问题。

你看好京东mall的未来吗?欢迎留言互动。


考古学教授做探店“吃播”,从抖音“火”到央视

当一个考古学家成为“吃货”,会发生什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良仁给出了示范。他入驻抖音短短6个多月,就收获了91万粉丝,还登上了央视新闻《三餐四季》等热门节目。

路边苍蝇馆里的一顿小笼汤包,能被他咀嚼出上下7000年的历史:从陶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厨具“甑”,到河南东汉墓厨房壁画上的古早“蒸笼”,再到宋朝的山洞梅花包子……

一碗小馄饨,能被他解读出宇宙的气象:“《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唐朝时期的饺子

“看到什么就说它的历史”。油条背后原来有个“炸秦桧”的传说,豆腐在陆游的诗中被称为“犁祁”;《本草纲目》不仅带红了刘畊宏,还记载了腐竹的制作方法;方便面不是日本人的专利,而是我国清代书法家伊秉授在母亲的寿宴上不小心把面倒进了油锅,阴差阳错“发明”的……

美食的诱惑悬挂在味蕾上,而这些历史深处的知识和趣闻,在张良仁的娓娓讲述中,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

凭借这“独门绝技”,张良仁教授从抖音火出了圈,被抖音网友称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孤独的美食家》”,实现了他在第一期视频中表达的愿望:“打破次元壁,摘下考古学高冷神秘的面具,让大家看到这个学科可爱、温暖的内在。”

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个考古学家决定去当美食博主,竟是为了能快乐“挖土”。

1. 一个只爱美食的考古学家

从北大本科、社科院研究生念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当了好多年研究员,后来又成为南大教授,张良仁的一生都献给了考古学:“下得了田野,写得了文章”,既做中国考古,也做世界考古。用他自己的话说:“访问和发掘过的国家,加起来能绕地球一圈。”

走到哪吃到哪,也是张良仁的习惯,伊朗的炖羊肉、藏红花米饭,俄罗斯的大串烤肉,西伯利亚的烤鱼……都让他印象深刻。

不过,张良仁坦言,自己远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吃货”:他享受美食,却还没到为美食四处搜寻的地步。真正引导他走上美食博主道路的,还是对考古学的热爱。

去年,张良仁无意间翻到一本上世纪70年代的专著《中国文化中的饮食》。该书主编张光直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全书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做了全景式的展示和解读,从先秦到汉唐元明清,农业社会的特点是怎么影响这片土地上的食物演化,儒家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组织方式是如何决定中国人的烹饪和就餐习惯的……

张良仁一口气读完400多页,仿佛看到了一扇新的大门:干了一辈子考古,吃了一辈子饭,却从未意识到这两者之间有这么紧密的联系。

从那之后,吃饭不再是单纯的吃饭,他总是边吃边忍不住思考:为什么中国的餐桌上必须是有菜有饭的“二元饮食”,西方人却习惯“一盘端”?是什么使中国人形成了合餐制,而西方人形成了分餐制?小麦、番茄是什么时候引入中国的,爆炒这种烹饪手法又是怎么诞生的?

事实上,饮食考古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只是因为食物易腐坏,无法在漫长的历史中保存下来,发掘难度太大,才导致全球考古界做相关研究的人都很少,国内更是寥寥无几。但张良仁决定,他要迎难而上。

说干就干,今年张良仁招了两名学生专做饮食考古,希望能发掘出更多的饮食文物,填补考古学研究的空缺。张良仁始终有一个学术理想:让世界听到中国考古界的声音。“第一要把中国考古的东西拿到国外去发表,第二要多参与国际考古,为世界考古学做贡献。”

为此,他曾以一己之力发起中俄、中伊合作的考古项目。伊朗团队采用欧洲的发掘方法,像挖深井一样径直向下挖掘,张良仁觉得这样面积太小、效率太低,说服了对方采用中国的沟渠式挖掘法,成果斐然,不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还受到了伊朗国会议员的拜访。

而如何让冰冷的知识具有更多烟火气?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考古历史的价值,是张良仁和周围朋友们经常讨论的事。今年7月,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张良仁开设了自己抖音号,开始做美食探店。张良仁负责出镜,朋友们负责拍摄和制作。

他毫不讳言,之所以产生做短视频的念头,一方面是向大众传播知识,另一个初衷则是想“扩大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考古的价值,用更多的方式支持考古研究。

2. 给想学考古的年轻人泼一盆凉水

张良仁的视频既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同时又有历史的悠久感。他夹起一口鸭血粉丝汤,然后说道,这粉丝汤竟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从江苏句容土墩墓里出土的一罐鸭蛋,可以看出,江苏吃水禽的传统,从2500年前就开始了。

考古仿肉素食的来历,也颇具趣味。汉朝梁武帝曾下一道“行政命令”,要求僧人断酒肉。既要吃素,又要解馋,才导致后世人们发动脑筋,研发出了可乱真的仿肉素食。

尽管在视频中的形象幽默亲切,但张良仁摆手自嘲,自己就是个“老学究”,整日埋首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学术研究、挖土、讲课,他很在行;审核视频脚本、嵌入历史知识,也算是专业技能的延伸。

唯独出镜是个大难题:“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在最早的几期视频里,他的眼神习惯性地回避镜头,望向别处。

可又有什么能难倒一个真正的“老学究”?他开始拿出治学的精神做短视频,专门请了一位播音员来给自己做培训,纠正发音、改善语调和语言节奏、练习面对镜头。如今,尽管还有些青涩和局促,他已经能直视镜头,清晰地道出美食背后的历史,甚至能做一些搞怪的表情和动作,与想象中的观众们互动。

“老学究”与各种时下流行语的反差萌,历史知识干货与美食诱惑的新鲜结合,以及两天一更的高频产出,让张良仁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就成了考古界的“顶流”。

但与增长的流量数字相比,更使他高兴的是很多普通大众会留言或私信问一些考古和历史相关的问题,“更多人对我们考古学感兴趣了。”

还有很多青年学子留言:能不能考教授的研究生?对这一类粉丝,张良仁的态度会更谨慎。一方面,他欣慰于更多的年轻人想要加入考古行业;另一方面,他也不得不提醒他们,做研究和趣味科普可不是一回事。

张良仁早就注意到,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影视节目的播出,考古学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他自己的很多学生就是受这些节目的影响,决定报考考古专业的。而他给这些年轻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就是泼凉水:“打破他们对考古的浪漫想象——电视节目呈现的是这个学科最有趣和最有成就的一面,但在有趣和成就的背后,是极其漫长和辛苦的工作,如果耐不住寂寞,不要进入这个行业。”

事实上,张良仁自己都花了好多年才爱上考古。

当初考大学时,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稀里糊涂报考了考古系。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张良仁都在上课、读资料、写论文中度过,艰涩而枯燥,一如大众对考古学的刻板印象。直到读博开始接触到大量世界各地的史料,参与全世界各地的田野调查和发掘,才感受到这门学科的乐趣。

而最让他享受的部分,是考古学最让人闻之生畏的“挖土”环节:风餐露宿,日晒雨淋,顶着学者的头衔,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儿。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探险,晒晒太阳,看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我喜欢这样的生活。”而且,相比坐在图书馆里研究前人的成果,考古学总能用新鲜挖掘出的、沾着真正的历史尘埃的一手资料给他惊喜,启发他去发现新的问题,“我特别兴奋,一点都不枯燥。”

所以,在用一盆凉水把年轻人的浪漫想象浇灭之后,他会用这门学科真实的内在去把他们“暖”回来——毕竟,他给这个大一新生入门课程起的名字就叫做《魅力考古学》。

3. 好奇心才是答案

历史系所在的仙林校区离南京市区有二三十公里,在这儿工作了近十年,张良仁的生活轨迹都没超过校园周边五公里,吃饭也是学校食堂为主,朋友来了出去小搓一顿为辅。

可自从当上美食博主,天天“进城吃好吃的”,甚至成为了南京考古学界的美食风向标,同事们见了他都要问一句:最近去了哪家餐馆?他觉得,以前怎么会身在美食之都金陵而忽略这么多美食?这样的探店生活好像也不错。

原本只是作为“曲线救国”手段的这份事业,现在每周占据的时间比教学还要长一点。他已经开始做长期计划:探完南京美食,还要探全国美食,之后是世界美食;不仅要做美食,还要介绍其他考古相关知识,比如现在已经发布的两期“古人美白三计”和“近视400度的古代穿越指南”。

一开始让他感到不自在的视频拍摄环节,也渐渐自如起来。他才知道,电视里那些美食节目全是“演”的,“一盘肉换着角度拍20分钟,吃到嘴里的时候都凉了,还得演出好好吃的样子。那《西游记》里孙悟空吃的蟠桃可能也不是真的蟠桃,《水浒传》里武松打虎之前喝的那碗酒也不能是真的酒吧?演员为了保持清醒,肯定喝的是水。”他一本正经地分析,仿佛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真相,逗得对面的年轻人直憋笑。

原本是想向大众“安利”考古学,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大众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走进了他的故纸堆,让这个老学究沾上了烟火气,在58岁的年纪成了一个“斜杠教授”。

现在,他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考古学与日常生活的连接是什么?张良仁的答案是:好奇心。无论是考古、美食还是当短视频博主,都是好奇心推着他一直往前走,这经验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人类。

“人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以大家都喜欢去博物馆,喜欢看遗址、看文物。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可以直接用眼睛看的、实体化的历史,比文字呈现的历史更直观。它既是打开历史真相的一把钥匙,也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入口。”

如今,张良仁会跟他的学生说,学术问题要与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有关系。因为世界有很多的乐趣,只要你肯“挖掘”,就能获得。

原标题:考古学教授做探店“吃播”,从抖音“火”到央视 来源:北国网?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百科网